全文分为6个部分:
1,产品开发是什么
2,各种选品方法剖析
3,我的开发第一款赚钱的产品
4,90%的公司为什么不要做体量大的标品
5,创业公司的产品如何起步
6,亚马逊创业的选品建议
1,产品开发是什么
作为一个亚马逊运营经理转型过来的亚马逊运营总监,我眼中的产品开发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赚钱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开始的时候,至于你要不要懂消费心理学,零售心理学,消费现象学等等都不重要,但是作为产品开发,你仅仅懂产品就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懂产品和市场,供应链,才能算真正的产品开发,那么为什么那么大的亚马逊公司产品开发只需要懂产品就好了,那是因为大厂的产品开发是专属类目的产品开发,或者简单来讲就是他角色一半被运营取代了,产品出来运营能够判断出来是否可行,但是小公司不行,大厂的产品开发更多角色可能相当于产品研发的角色,更多是面对供应链。
作为一个亚马逊运营和产品开发都经历过的我来说,作为小公司电商优秀的产品开发(少于100个人),你就是80%的老板,除了你不能替老板直接排版用钱以外,其他的技能你必须都要掌握,但是说起来很多,你只需要掌握3个技能:
1,公司的亚马逊运营能在所在类目简单便宜获取到流量,这个意思就是无论是花广告买流量,还是S单后找流量,只要最后算下来有长期的投入产出比,既要订单数量满足要求,又要订单利润满足要求,这才是一个好产品好类目的标准,所以亚马逊产品开发对于广告的CPC价格的投入产出,以及S单目前的方法论带来的流量多少,以及产品到什么位置出多少单都要大致的心理预期,你才能够判断运营去获取流量的难度,从而评估这个类目适不适合公司来做。
2,公司的产品开发选出来的产品能够再运营把流量找过来的时候,有比较高的转化率,这个意思就是产品遇到流量的时候要有高效的转化,当然这个就跟产品本身,类目竞争,以及review,差异化等等都有关系,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属于产品市场调研阶段要做的事情,所以开发产品转化不行,产品开发要想想是不是前期市场调研,对于竞争,对于差异化,对于元素,对于产品的特点判断有失误,或者说产品没做基础的测款动作,导致开发失败,但总体来说,就是我们自己产品的锅。
3,公司的供应链能够快速高效,而且科学低成本的把产品做出来,做出来的产品既要快,又要质量好,又要价格低,尺寸还要满足运输和配送最低费用,这就需要你对这个类目的产品工艺,产品原材料,产品厂家报价,以及人工都要熟悉,这种属于不是1688看个价格这么简单,而是能够判断出每家的报价贵在哪里便宜在哪里,就像我们去饭店吃饭一样,一个东西值不值这么贵,你可以简单从厨师原材料,菜品制作基本原理,厨师人工费用,这个店面所在地方租金贵贱,从而能够判断你有没有能力消费,在产品开发里面表现得就是你能否把握住这个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复杂积累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跟婚姻一样,冷暖自知的过程,简单举个例子:
跟工厂老板打交道,需要对于工厂需求掌握好,工厂要求量,所以开始的你去谈账期,谈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等你们合作了几次,工厂熟悉你的体量和实力以后,尤其中国这个讲人情的社会,有时候吃一顿饭下一单以后,很多事情就好谈很多了。
所以学会供应链的第一步,不是你有多懂产品,供应链不是打打杀杀,供应链是人情世故,能应付就不简单了,懂全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价值互换,你的情商高不高在这里体现的最明显,能不能工厂老板伺候好了,最好是少给钱多做货,不给钱也做货,最好是拿别人彩礼做自己货,这当然是一句笑话,不是让你跟他们吃饭喝酒,去红浪漫,对人对事最重要的真诚换心,你能够体谅工厂的不容易,给与一些真诚的帮助和力所能及的支持,大家都是能够感受到的。
供应链是一个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好好学,做亚马逊,仅仅电脑前面上链接找数据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对于这一块深入了解,可以跟我交流下,当然不接受胡乱侃大山,瞎聊瞎扯说故事,这个时候体现你情商的时候到了,比如你跟我一起去红浪漫聊聊,可能故事就开始了。
跟原材料打交道,原材料分很多种,进口料,普通料,国产料,回收料,废料,不一样的东西价格差别很大,原材料也是跟季节走的,冬季的原料涨价是肯定的,所以夏备冬料是经常的事情,另外原材料量大量小价格差别也很大,所以当你熟悉一家工厂的时候,让工厂去夹着别家订单一起去谈,你的价格肯定会压下来很多,另外你自己也可以跟工厂一起压原料,预备冬季涨价。
很多人怕工厂赚钱,这是一个绝对错误的观点,因为工厂不赚钱不会给你做事,而是你要知道工厂赚钱的点在哪里,原材料这里她是如何赚钱的,这样你才好在议价的时候,说到工厂的痛点,只有大家都有钱赚,这才是一笔好的生意。
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是成本又一个大的坑,很多不懂产品原材料的产品开发提出产品需求是反人类的,以布匹为例,布匹一般是90cm 宽100米长为一卷,如果你要做一面旗帜,做90cm宽和100cm宽价格可能就是差了一倍,因为原材料的利用率差了一半。另外包括产品的装箱成本,一个箱子装50个和60个运输成本差了很多,另外产品多5cm少3cm价格可能差不多,但是配送费多了1~2美金,这些东西集合下来就是我们运营端和对手拼刺刀时候的底气了,有时候你看到别人亚马逊的价格是你价格成本价就是这个原因。
供应链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讲,抛砖引玉,挂一漏万说说。
2,各种选品方法剖析
所以在我眼里,选品是一个集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供应链为一体的体系化底层逻辑体现,而不是简单亚马逊看到一个产品就去1688找过来,拿过来卖的过程,这不是产品开发,这是会用选品软件的采购,抱歉,选品软件你也真的不一定完全玩的透,有机会讲讲这个东西,但是仅仅依靠选品软件是选不出来产品的。这里就诞生了很多伪选品方法,表格选品方法,新品榜选品方法,站外facebook,tiktok方法,Etsy独立站跨平台选品方法,店铺选品法,供应链选品法,物流选品法,包括软件选品法等等。
我相信各位在各大论坛已经看到过不下10种选品方法,为什么选出来的产品还是卖不出去,我说一个道理,你就明白了,同样一把刀,在高手燕南天大侠手里就是统治武林的利器,但是在你我手里,仅仅就是一把可以砍树玩的铁器罢了,这就是有内功和没有内功的人对于驾驭能力,为什么我选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并不是我还有一把青龙偃月刀,而是我明白底层逻辑支撑我用好这把刀。我来一一拆解下这些选品方法的伪命题,这些选品方法存在明细弊端。
1,表格选品方法
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每次有人加我的时候,都会让我给选品的表格,就好像有个这个表格就有了打开选品大门的钥匙,最后发现这个表格只不过是放在角落吃灰的锥子罢了(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我有一个选品全流程的表格图标,虽然用它选不出来爆款,但是梳理流程是够够的,中小型公司用完全已经足够了,有需要可以找我拿,+amazom520找我拿),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拿着表格来选爆款的,但是表格仅仅是用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的一个工具而已,而不是看到爆款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用表格来分析REVIEW和QA,试图去找到产品的痛点,抱歉99.99%的情况你是分析不出来的,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这个行业从业者和这个行业的工厂贸易商老板,从业10几年甚至20几年没有发现这个痛点,被我们这么轻易的发现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痛点要不就是行业通病,暂时没有人能够解决,要不就是这个痛点,这个行业的大佬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成本太高了不划算,所以迟迟没有解决它,当你发现时候,这个东西已经被研究了1000遍了。
除非有两种情况,你可以试试,第一种,就是这个产品属于新产品,这里的新产品是指以前没有过这一类型的产品,比如之前苹果公司出的airtag定位器,很多人做配套皮套的时候,刚开始就有这样那样的痛点,第二种,就是你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对于产品,对于工艺,对于行业信息,对于行业新技术非常了解,你绝对有可能解决一个行业的小bug,比如之前我们电动牙刷行业,我们公司解决了电动牙刷漏电起火的故障率降到十万分之一,加了线圈过流保护,这些都是深耕行业20几年的老产品人才能够有这样敏锐的嗅觉。
所以你试图通过分析review来解决行业痛点的方法,是一个伪命题,有的人甚至跟我说,看国外的知乎,国外的贴吧可以找到一些痛点,很抱歉的告诉你,国内的那么多专业讨论网站我们都没时间看,莫非国外的月亮真的比中国要圆,当你去逛外国这些论坛,贴吧的时候,你无非多了一个技能就是,学会了谷歌翻译,学了f**k这些骂人的话,因为那里有价值的电商产品信息真的很少很少,听我一句劝,别为难自己那425分的英语水平,就算翻译了,也是真看不懂啊。
2,站外facebook,tiktok方法
有很多人跟我说,之前我有一个产品就是tiktok上面选的,我有一个产品就是reddit上面选品,我有一个产品是facebook上面选的,你有听别人说过,我的产品都是在这些上面选的吗,几乎没有,为什么,这些平台属于资讯平台,不是电商产品平台,99%的信息都是体育,政治新闻,只有很少很少的产品信息新闻,运气好,今天刷到一个产品信息的新闻,好了,你就说这些平台可以选品了。
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你刷着刷着就看美国怎么帮乌克兰了,刷刷你就会成谜美女的视频了,看谁的舞跳得好,谁长得最正点了,我记得我认识的一哥们,以前在公司做产品开发,他是第一进去做产品的人,老板跟他说你要站外选品,让他去刷facebook,刷pinterest,刷instagram,产品没刷出来,到时给公司找了不少测评是真的,是真是假,笑笑看着就好了。
可不可以站外选品呢,当然可以,但是不是靠去刷新闻,刷热点可以找到产品的,其中奥妙可以关注我后面的文章来解密,这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就像吃饭偶尔吃点海鲜可以,如果你天天吃海鲜肯定不行的。
关于跨平台选品,比如etsy , 速卖通,独立站,我只提几个问题,
1,你如何查这几个平台的销量,如何判断这个产品卖的好和不好
2,销量排行榜在哪里看,如何系统分类目看这几个平台的产品
3,有什么插件可以知道产品是否上新,是否是老产品
4,如何知晓这几个平台的产品元素受众是不是跟亚马逊相似,因为价格相差很大
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你再过去跨平台,站外选品,那么你就会有心得很多,这几个逻辑弄清楚,我们再来谈选品。
3,物流信息选品,供应链信息选品,店铺监控法选品
这三个方法确实是一个收集产品最集中,最快速的方法,但是别人的产品,你做的了么,或者换句话说,就算你看到这个产品卖的很好,你怎么确定可以卖的好,就算你能确定你卖的好,你能做的出来么,就算你能做出来,你成本比他低么,就算成本比他低,你怎么确定运营你打得过她呢,所以选品不是从产品倒退市场的过程,而是通过市场倒退产品的过程,是你先确定这个类目对手竞争不强,然后你供应链可以做,最后才是这个产品上架,而不是舍本逐末,跟风去看别人的产品,我们要抓的市场需求,不是对手的销量。
我有一种比这个方法更厉害的更牛逼的方法,就是隔壁办公室产品选品法
跟大家讲一个笑话以前办公室隔壁,有一个做速卖通产品的大佬,每天包货出货都是一个柜或者半个柜这样做的,我就想他的产品我要是知道,我就拿到亚马逊上面来卖,后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他老婆(哎,长得帅没办法),跟他一起吃了个饭,安排了唱歌,安排了烧烤,一顿骚操作下来,他告诉我,他是卖手机壳的,我当场石化,心痛2009都唱起来了,绝对不是因为心疼吃饭唱歌这2000块钱,虽然当时是信用卡刷的。后面我不死心,我就去找他办公室确定真伪,一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满满一屋子的手机壳,瞬间想起来了张无忌的一句话,漂亮的女人会骗人,他老婆就很漂亮,看着他店铺上5W评价,他跟我说做手机壳很简单,就是多做点评价就好了。
你有能力搞到别人物流信息,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店铺,有能力监控很多供应链,但是真正适合你的产品有多少,我还是那句话,对手销量不是市场需求,不是客户痛点,可能只是恰恰他做的比较早而已。
当然有没有用呢,当然这些信息肯定有用,但是你首先需要这些产品,和公司的运营手法是否匹配,和公司的供应链是否匹配,和公司的资金是否匹配再过来,大概率是不匹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从相当于从产品指导市场的做法,而不是通过市场到产品再到供应链,当然这种大浪淘沙的方法,你也可以试试,淘金的方法不重要,只要能够发家致富就可以,万一你真的擅长大浪淘沙呢。
3,我的开发第一款赚钱的产品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一些硬菜上桌,现在就给大家来点硬菜,我的第一个赚钱的产品,严格意义来讲这个产品赚钱运气的成分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拿的1688的现货,不过也最终证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自己的供应链,1688的现货最后的出路就是走向死亡。
这一款产品还是我刚刚兼职做产品开发的时候,上一篇文章里面又提到过,当时公司因为需要开发自有工厂以外的产品,当时没有经验,跟大家一样常规的方法一样,就是跑工厂,跑展会,跑产业带,那时候正是春季广交会的时候,本来我不愿意过去的,老板跟我说,去广交会住四天,就是玩也要在广交会玩四天来,顺便给公司展位帮帮忙,想了下,还是过去了,因为老板给了一天2000的预算给我,你们都知道我的,完全不是因为钱过去的,只是感觉老板这么真诚对我,不能辜负了他的信任。
如果大家对于逛展会有心得的话,就是一天下来广交会的会场,会让你腰膝酸软,中午没地方躺一下,还好老板的经费充足,可以附近红浪漫钟点房中午小憩2~3个小时,对于大家都很痛苦的展会,对于我来说爽歪歪。
展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90%的产品的是销量大的老产品,我们去展会肯定不是为了看销量大的产品,是去看看有什么新技术的产品出来,逛了一天,几乎就没有看到有用的产品,就当我们要第50份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了美妆类目一个产品,就是硅胶洁面刷,以前的产品都是那种塑料的硬的,这一次浙江一家小工厂带来的硅胶刷头,几乎市面都没有,要不是这款产品,四天8000块的出差的费用估计要打水漂了。顺带说一句,展会真的只适合找合适的供应链,找合适的产品太难了。
四天的展会结束了,要写产品推荐报告了,前面几个产品随便瞎写写,忽悠一下老板,各.............
原文转载:http://fashion.shaoqun.com/a/820311.html
ams:https://www.ikjzd.com/w/166
大龙:https://m.ikjzd.com/w/1303
腾邦国际:https://www.ikjzd.com/w/1382
赛兔:https://www.ikjzd.com/w/2375
Google营销,跨境电商出海新赛道!:https://m.ikjzd.com/articles/156305
消费者习惯批量购买,亚马逊卖家如何搭车?:https://m.ikjzd.com/articles/156304
TikTok跨境电商越来越难做了吗?:https://m.ikjzd.com/articles/1562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