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8

莫轻视玻璃仿制玉器的鉴定

莫轻视玻璃仿制玉器的鉴定

手镯 手镯

  中华古玩网讯 几天前有位朋友拿来一件手镯(图1),让我看看是青海玉还是南韩玉?我说凭经验感觉它不属于和田玉类,而且有玻璃的质感.他说“不可能,买的时候我在玻璃板上作了刻划试验,能够刻划出痕迹来”.说着还在我的桌面玻璃板上划了一下,我用手触摸划痕,确实是有点涩感.我告诉他,玻璃的硬度可以做到摩氏7以上.其实在目前要找出玻璃的唯一确切判定依据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我首先测出了它的折射率为1.47,摩氏硬度为6.5(与和田玉类的硬度相似),在侧透射光照射下,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很小的气泡.从硬度上可以排除与它折射率相近的阿富汗玉(摩氏硬度为3),再根据具有球形气泡而进一步确定,我告诉他这确实是玻璃料.

  由于玻璃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模仿各种珠宝玉石的外观仿真性好,玻璃便成为仿制各种珠宝玉器的万能材料,也就是说几乎没有玻璃不能仿制的珠宝玉器品种.玻璃的主要化学成份虽然是二氧化硅(石英),由于玻璃中石英与其他成份的配合比例几乎可以随意调整,所以它要比天然玻璃中石英的变化范围大得多.除了我们日常多见的用于制作玻璃器皿和建筑门窗的普通玻璃以外,“高硅玻璃”的石英成分几乎高达100%,“高铅玻璃”中所含的石英低于40%,而氧化铅的含量却高达50%以上,其他的品种还有“稀土玻璃”(商业名称“变色玻璃”、“类电气石玻璃”等)、“绿柱石玻璃”、“金星石玻璃”等等.所以玻璃的物理和光学性质变化很大,如玻璃的硬度范围在摩氏4.5—7.5之间,对光线的折射率一般在1.47~1. 70之间,当达到1.95时,硬度会低于摩氏4,它的密度值范围在2.2~6.3之间.从玻璃的以上物理特性和光学特性来看,即便是在珠宝玉器鉴定试验室,如果是仅仅凭借一两项这样的检测数据即定名为玻璃,这样的依据是不够强有力的.比如说在1.47—1.7的折射率范围内,正是绝大多数珠宝玉石的折射率范围,密度在2.2—6.3之间的范围,可以说它囊括了无机质矿物玉石的范围,4.5—7.5之间的摩氏硬度范围,它几乎可以是涵盏所有“玉石”品种的范围,所以除了常见的普通玻璃外,目前如果仅凭刻划玻璃对比硬度这种方法来下结论,显然有时候就会出错,我的那位朋友就是因此而上当的.

  玻璃是非结晶态物质,因而不具有结晶矿物那种固定的燃点.制作玻璃的原料或废弃玻璃被加热时的变化:首先是逐渐变软,然后渐渐变成黏稠状的熔体,最后变成真正具有流动性的液体.这种液体浇铸于各种模范之中,冷却后便成为新的玻璃材料或玻璃器具.因此可以说,玻璃在固态和液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是凝固的液态物相,所以美国材料测试学会(ASTM)对玻璃下的定义是:玻璃是一种从熔融状态下冷却而未结晶的无机物质.黏稠状液体冷却成仿制玉器的玻璃材料,绝大多数都会留下气泡,以及流动纹构造或不规则的交错色带.尤其是气泡,即便是用现代制作玻璃的工艺技术,制作出来的玻璃出现的气泡虽然很少、很小,不明显到很难观察得到,由于仿玉石玻璃没有必要达到彻底消除气泡,可以通过降低透明度的方法将这极少的气泡隐蔽起来,因此如果观测的方法不恰当,更难用肉眼看到这些稀少的小气泡.玻璃中产生的气泡形状以球形最为长见,其他形状还有椭圆形、拉长椭圆形,甚至拉长至管状.虽然在天然玉石中仅有极少数玛瑙水胆中含有气泡,由于彼此之间很容易区分,所以气泡虽然很难以看得到,但它仍然不失为鉴定玻璃的有力依据之一.图2为仿和田玉手镯玻璃板材套取手镯后剩余的边角材料;图3为清晰可见的玻璃板材模型底部隔离网纹.

  除了金星石玻璃因含有铜晶体包裹体而呈现锯齿状断口外,大多数玻璃断裂处会产生贝壳状断口.在属于矿物多晶集合体类的玉石中,除了玉髓和高品质的绿松石外,均不具备这种“贝壳状断口”,应该说这种断口是用目测方法判断玻璃的重要依据之一.玻璃虽然很容易与玉髓、绿松石区别开来,关键是在商品类玉器的鉴定中,能够看到明显断口的玉器已经成为了废品,便失去了鉴定的意义,更何况商家为了不泄露这一批货的真实材质属性,一般是不会让人们看到它们的,因而断口对鉴定工作的作用大打了折扣.

  玻璃最大的构造特征是属于非晶质体,它的光学特性为“均质体”,这是它与大多数光性属于“非均质体”的多晶矿物集合体玉石最重要的区别之处.因此它在“正交偏光镜”(检测水晶眼镜的“夹片”便是简易“正交偏光镜”)下,无论样品如何转动变换角度,均呈现出未有光线通过样品的现象,也就是呈现全暗的现象.但是有些玻璃因应力作用,也会出现蛇皮状交叉或不交叉的“异常消光”(像玻璃眼镜片在“夹片中呈现出来的五花透光)现象.常用来仿冒翡翠的“脱玻化(部分重结晶)玻璃”却会呈现出“全亮”的类似“多晶集合体”特性,这和翡翠在正交偏光镜下的反应有些相象,需要凭借经验进一步进行验证测试才能确定.如果使用侧重各不相同的大型物质分析仪器,如“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电子探针”和“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虽然对区别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十分准确、便捷,但不是所有珠宝玉器鉴定机构均拥有这些大型仪器.

  别说一个普通消费者,就是对于一个专业的珠宝玉器鉴定者来说,是不可能携带着整套常规珠宝玉器鉴定仪器到市场上去买珠宝玉器的,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掌握越多的目测技巧越好.这里我给大家一些建议,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1.由于我们接触到的以普通玻璃仿制品为大多数,其摩氏硬度为4.5—5.5,低于它常模仿的翡翠、和田玉类(软玉)和玉髓等品种.因此用于刻划普通玻璃查看痕迹,仍然是不可少的目测方法之一.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滤掉很多用普通玻璃仿制的玉器.观察气泡(注意与水晶、玛瑙中的天然气泡和水泡的区别)、流动纹构造、不规则的交错色带及贝壳状断口,它避开了玻璃与其他玉石交叉的检测数据重叠,比硬度对比可靠性大得多,又容易操作,更是必须注重的目测项目.

  肉眼观测玻璃中的气泡,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是很不错的,就是在待检测玉器抛光表面上寻找破裂气泡小凹坑,它要比寻找内部的气泡要方便得多.试想在玻璃浇铸过程中,内部所产生的气泡,总会有些气泡随机分布于器物表面的位置上,当它被制作、抛光工艺磨掉一部分时,剩余部分作为半球状小凹坑处于抛光面上,找到了它就等于发现了气泡.玻璃残余气泡凹陷小坑内部表面比较平坦,以此来区别机械撞击、天然形成的小空腔等造成的小凹陷坑.如果能发现口面小而里面大的小凹坑,像一个鸡蛋壳被平切掉小端一小段(这需要用较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这是气泡仅仅被磨掉了一小部分,更能证明它是玻璃的气泡无疑了.

  2.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到“贝壳状断口”,这是鉴别玻璃很重要的依据之一.上面我讲了新商品类玻璃仿玉器是很难看到有弧形纹“贝壳状断口”的(图4).但是由于玻璃的脆性很大,很容易产生断裂,只要注意细心观察,有时候也能够找到细小的断口.比如说在穿系绳的孔眼周围、牌子类及楞角小于90度及较尖锐的玻璃仿玉器边沿处,常常会出现细小的断口.用10倍放大镜即可以看到贝壳状弧形纹,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断口面是否呈现出大家熟悉的玻璃光泽.如果说既发现了气泡,又找到了“贝壳状断口”及断口面上呈现出,玻璃光泽”,依据这三点确定它是玻璃器一般是毫无疑问的.

  3.细心观察样品的外观.由于有些玻璃仿制品是采用压模工艺制作的,因此所有楞线都是比较圆滑的.二是高温黏稠熔体冷却收缩时,有时会在平面上出现凹陷部分.三是在不容易被磨制抛光之处呈现出模制痕迹.四是压模玻璃表面常有麻点及凹坑,在没有经过精细加工部分仍然能够看得到.五是注意观察断口面,没有经受过磨擦的精细抛光面,均会呈现出大家熟悉的玻璃光泽.

  4.还有一个传统的经验判断方法可供参考,就是对样品热敏性和导热性的判断.和田玉有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热稳定性”高,或称为“衡温性”好,就是它自身的常温状态比较稳定,外界温度对它的影响很小,所以佩戴它会感到冬天不凉、夏天不热.炎热天气手握和田玉类,手掌散发出的热气会在玉石表面凝结成小汗珠.而玻璃的导热率低,当它接触人的皮肤时,由于它不能及时把人皮肤上的热传递出去而聚集起来,使人感到它有温热之感.在刚刚拿起来的时候,把样品贴在脸上,如果没有丝毫凉感,炎热天气手握样品时表面没有出现凝结成的小汗珠,就有是玻璃的可能,反之则可能是玉石类.这种方法要求你有一定的感官经验积累,否则是很难体验得到.

  5.再一个传统辅助鉴定经验是掂重法,它是依据玉石的比重大干普通玻璃.就是要把它轻轻地抛起,细心体会它对你手心的冲击力,根据它的冲击力大小,即是它的比重大小,以此判断出是玻璃或者是玉器.这种方法更需要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才能有效地根据样品的大小而自动产生对比重大小感觉的调节作用,从而判断出它是不是玻璃或玉石.

  6.用感观经验来鉴别玉器的真伪,它的正确性与实际经验的多少成正比,对这些经验的传授,有许多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接受的程度往往靠“悟性”.因此仅用感观经验来鉴别玉器的真伪,既有它的便捷性,更有它的局限性,这就是造成很多“行家”失手的原因.玉器鉴定对鉴定人员需要掌握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均有一定的要求,我们万万不可满足于一知半解便妄下结论.当遇到难以确切下结论的时候,就要多向别人请教,最好的办法是拿到鉴定设备齐全、先进(这些对判断样品的产地、品质等级虽然作用不大,但是对于确定样品的矿物属性是比较可靠的),鉴定人员经验丰富(能及时修正样品的特殊反应和仪器的结论)的珠宝玉器鉴定机构作检测.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TAG:莫轻视玻璃仿制玉器的鉴定 翡翠 翡翠手镯 中国翡翠网 翡翠新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